
從“治”到“靚”:蚌埠探索淮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昔日市民眼中難以治理的“臟亂差”集中帶,如今正被扮靚為市民親水、戲水、樂水的幸福河。從“治”到“靚”之中,安徽蚌埠探索出一套淮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治理——防洪筑堤保安瀾
淮河是蚌埠的“母親河”,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已由過去“郊外河”變成今日的“城中河”。這里有關治理淮河的故事很多,從4200年前大禹在此召會諸侯、劈山導淮,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傳說,到新中國成立后,淮河成為第一條有計劃地全面治理的大河,彼時,淮河之治重在防洪護兩岸安瀾。
大禹像。 蚌埠市委宣傳部供圖
“過去我們蚌埠包括整個淮河流域的人們都是害怕水的,都是要躲避水的。”蚌埠市水利局局長荀異然說,當地百姓有一句俗語——“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直觀地展示了淮河治理利用的復雜性。
全長約1000公里的淮河曾是“最難治理的河流”。在中國的版圖中,淮河與秦嶺構成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這里四季分明,沃野千里。也正因此,造就這條河流“喜怒無常”,水災頻發。
根治淮河,是淮河兒女的夙愿。荀異然說,在蚌埠治淮的歷史上有很多重大的事件,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多次系統治淮以后,應該講淮河的防洪體系逐步完善了,現在防洪基本沒有大的問題。
但由于淮河多年分洪行洪蓄洪,洪水攜裹泥沙沉淀,抬高河床,淤積成灘,河道縮窄,站立大堤看淮河像是一條“大溝”。同樣,由于之前缺乏對淮河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淮河兩岸也一度成為城市臟亂差的集中帶。
“靚淮河”工程正在火熱建設中。 蚌埠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了解,每年蚌埠市“兩會”都有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綜合整治的議案提案,市民網民也反應強烈。對此,以生態修復和保護為內核的“靚淮河”工程呼之欲出。
扮靚——修復生態促多贏
2021年初,蚌埠市委市政府按照“問題導向、統籌兼顧、系統治理”原則,決定實施總投資53.48億元“靚淮河”蚌埠主城區淮河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簡稱“靚淮河”工程),打造“堤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濕地公園,推動蚌埠從“跨河發展”向“擁河發展”轉變。
荀異然告訴記者,“靚淮河”工程最核心的理念是生態修復與保護,最終將撬動城市防洪、交通、航運、生態、觀光、商業等多種業態協同融合發展。
據介紹,該工程以“一川清、兩灘靚、三脈通、十景紅”為總體布局,全長26公里,治理面積52平方公里。工程已于2022年春節后第二天正式啟動建設。目前,先期開工全長8公里的席家溝到龍子河口段,已完成投資12億元。
記者行走在淮河蚌埠段的大堤上看到,一幅現代版“大禹治水”圖景正在演繹,休閑跑道、文化景觀、市民公園等生態修復和建設工程有序推進。
中國南北分界線標志。 蚌埠市委宣傳部供圖
“靚淮河”工程通過對河道切灘、拓槽、疏浚、清淤等一系列改造,主動拓寬拓深淮河主河道,保障洪水在此能順暢下泄,對切灘產生的棄土就地利用,加固加寬原有堤頂,再次提升河堤防洪能級,形成“超級堤防”,打通交通堵點。
此外,利用切灘棄土將堤防迎水面護坡由原來1:3調整為1:8—1:10大緩坡,重塑灘地形態,連通河灘水系,新增水面2600畝、城市綠地1.2萬畝,實現市民近水、親水、戲水、樂水。
“靚淮河”工程效果圖。 蚌埠市委宣傳部供圖
與此同時,在兩岸迎水面高程22米以上塑形地塊建設籃球、網球、足球等體育場地15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3萬人體育鍛煉。工程兩岸規劃土地價值挖潛2.7萬畝,包括新增建設用地10050畝、利用閑置批供地4950畝、推動低效工業轉型7200畝、推動城中村改造提升4800畝,土地價值將新增70億元……
“蚌埠是淮河文化和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我們在工程建設中將充分挖掘蚌埠歷史文化資源,用好用活文化資源。”荀異然說。
中新網合肥2月20日電 題:從“治”到“靚”中觀淮河生態之變
中新網記者 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