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漢江灣生態修復項目現場:“土醫生”為化工土壤“排毒”
“這些基坑的最大深度達到9.5米,也就是說我們對從地面到地下9米多深的土壤進行了體檢、清挖和修復。”29日,在位于武漢市的漢江灣生態修復項目現場,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漢江灣項目群常務副經理陳一文指著場地中的基坑說。
記者在漢江灣生態修復項目(二期)現場看到,數個基坑已經完成加固工作,這片經歷了“大手術”的區域如今草木蔥蘢。
漢江灣地處武漢市硚口區古田生態新城1135片區,原是武漢市傳統工業和化工企業集聚區。化工企業關停搬遷工作完成后,當地分三期組織實施土壤修復工作。目前一期土壤治理修復已完成驗收,二期修復工作也已完成。
據了解,漢江灣生態修復項目(二期)為原武漢無機鹽廠及武漢環宇化工公司搬遷遺留場地,污染區域面積約84564平方米。因污染成因復雜,涉及揮發性有機物、總石油烴污染復合污染和重金屬污染,被列入國家生態環境部技術應用試點項目。
陳一文說,該地塊污染修復體量大,治理難度系數高,施工方針對污染土壤“病情”分類施治,采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原位化學氧化以及異位熱脫附等高新技術為污染地塊“祛毒療傷”。
據介紹,在修復過程中,施工方對污染區域進行分區、分層開挖,嚴格控制開挖精度,并通過科學手段實現污染土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同時對二次污染防治、安全文明施工、揚塵治理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監管,實現了“零風險、零污染、零投訴”的綠色生態治理。
“重金屬污染土修復后全部外運,進入水泥窯變廢為寶。”陳一文告訴記者,施工方將重金屬污染土進行清挖篩分并處理后裝袋密封,外運至鐘祥進行水泥窯協同處置,變成水泥熟料。
截至目前,漢江灣生態修復項目(二期)已完成4674立方米有機污染土清挖及處置,完成3萬余立方米重金屬污染土清挖及外運,完成水泥窯協同處置2.2萬立方米。
陳一文表示,修復后的地塊按環保要求達到Ⅰ類用地標準,滿足城市規劃發展需求。中新網武漢4月29日電 (記者 郭曉瑩)
- 下篇 / 中國四大名繡精品237件(套)亮相廣州塔
- 上篇 / 湖北長江大保護標志性戰役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