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肺科醫院醫生杜榮輝每個月下鄉給鄉民義務坐診 一診就是十年
杜榮輝經常像候鳥一樣,前往更南邊的地方。
每月最后一個周五下班后,這個武漢市肺科醫院的醫生總是趕著離開辦公室,驅車一路向南,進入通界高速,近3個小時之后,抵達湖北省通城縣城郊的老家。
第二天上午8點前,杜榮輝會準時出現在通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門口。在此之前,從十里八鄉早早趕來的患者已經站滿20平方米左右的結核病防治專科診室,一邊閑敘家常,一邊等待她的到來。
這里是湖北省的東南角,湘鄂贛的交界地,沿著高速南行,20分鐘就能進入湖南省。武深高速通界段通車之后,通城縣縣城與省會武漢的距離從200多公里縮短為170公里。
病人們確信杜醫生一定會來,這是他們之間10年不曾改變的約定:每個月,杜榮輝都會提前和鄉民們約好時間,給來自全縣11個鄉鎮的肺科病人義務坐診。
通城縣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專科負責人劉葵手上有一個數據:僅2016年到2019年,就有上百名病人在這個“通城女兒”的幫助下痊愈。
日常工作和各種學術活動幾乎占滿了這位呼吸科主任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兼職教授的時間表,杜榮輝卻沒有想過要中止這并非強制要求的“契約”。
她經常說“醫生下鄉比病人奔波好”,也曾做過一個簡單的計算:一個醫生下鄉一次,至少可以讓30多個家庭免于奔波。
奔波的概念不僅包括交通費、掛號費、門診費,還有心神——大多數患病的留守老人無力自行到大城市里看病;鄉里人不熟悉大醫院里的掛號流程,看一次病可能讓人苦苦等上十天半月。
“鄉親們能把身體養好,重新撐起家庭,沒有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是我最高興的事。”回憶10年義診時光,杜榮輝感覺快樂簡單而純粹。
專科診室是義診開始一年后才有的。早在2009年,通城城郊的老家,就是杜榮輝和病人相聚的“老地方”。
那年春節回鄉,一個和杜榮輝差不多年紀的女病人找上門來。她在一家醫療機構被診斷為結核病,定時定量服用藥物,但一年多里多次咳血,每次家里花費上萬元。這一次,在年關前齊家團聚的喜慶時刻結核病急性發作。
“拿著痰盂咳兩三百毫升血,要人命的。”杜榮輝一查驗,病人咳血的原因根本不是肺結核,她甚至從來沒有得過結核病。
在一摞CT片里,她發現了一個容易被忽視但極其關鍵的細節,沿著肺門、支氣管,顯現許多細碎的鈣化點——這意味著,病人可能患有塵肺。
追問出來的信息印證了一個優秀醫生的職業敏感:病人曾在當地一家瓷磚廠的流水線上工作過10年,廠房密閉、磚灰滿屋,不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