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關部門將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線上票補 9.9元看電影成歷史
盡管正式文件尚未下發,但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多方核實得知,從10月1日起,有關部門將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線上票補。如此,意味著9.9元、19.9元的票價將消失,自2014年開始影響電影市場的線上票補手段將成為歷史。
10月1日起 有關部門將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線上票補
該消息9月12日晚間開始發酵。據悉,新規除了取消票補外,還限制第三方線上售票手續費不高于2元(含票務系統),院線/影投不得參與分配;未獲得公映許可證的影片將無法開展預售;線上售票對影院的結算周期從今年10月1日開始變成8日內結算,明年10月1日起要求即時結算。
對于取消票補,淘票票總裁李捷稱,短期對第三方票務平臺確實不利,但長遠來看是好事。
電影票補,占比幾何?
440億票房,票補占30億到50億
“票補”是隨著互聯網行業進入電影產業發展起來的,最初是互聯網公司為了爭奪用戶而采取的手段,以低票價吸引了很多觀眾走進電影院。
2015年是在線票務平臺最瘋狂的一年,為了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每個玩家都大力度補貼跑馬圈地,推出低至十幾元甚至幾元的票價。那年,中國電影票房為440億元,其中有30億到50億元的比例是來自票補。可以說,票補在前期確實起到了培育和導流作用,拉高了票房,促成了繁榮,但也造成了虛高。
2016年,粗放型的票補規模明顯縮減,加之2016年的優質影片較少,很多影片即便有票補、價格便宜,用戶也不去看——畢竟,沒有人會愿意為一部爛片花錢又花時間。
到了2017年,除了淘票票在虧損的情況下依然繼續強化補貼攻勢以謀求更大的市場份額外,其他的票務平臺,都以更加謹慎的方式看待補貼。然而,電商平臺的票補投入雖然減少了,片方卻開始掏腰包來進行票補——從2017年數據看,票務平臺投入的“票補”大概不到8億,但片方投入“票補”超過12億。片方此舉,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電影更有人氣,以促使影院增加排片場次、延長上映時間。于是,2017年春節就出現了14.9元看電影、18.8元觀影套餐,甚至8.8元、6.6元的超低價促銷。有媒體稱,當年春節檔最賣座的《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鬧天竺》和《乘風破浪》這四部電影,僅在大年初一砸下的票補就有3億。之后的暑期檔、國慶檔、賀歲檔等重要檔期,不少電影仍是靠著票補展開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