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陜甘蘇區成為四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
2016-10-11 13:58:23 | 武漢熱線 | www.qianduanzaixian.com
長征是紅軍被迫進行的一次戰略轉移,落腳點的選擇關系著長征的成敗,關系著中國革命的前途命運。為什么陜甘蘇區成為了四路紅軍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簡言之,這是陜甘蘇區軍民多年苦心經營、卓絕斗爭而結出的碩果,是中共中央的主觀指導與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客觀實際相符合的必然結果,也是全軍鐵心向黨,與張國燾分裂主義錯誤堅決斗爭的必然結果。
陜甘蘇區碩果僅存,為四路紅軍落腳提供了可能
陜甘根據地也稱作陜甘蘇區,包括陜甘邊和陜北兩個地區。
1927年,八七會議后,謝子長等在陜北組織和領導清澗起義等,舉起了武裝斗爭的旗幟。1932年3月開始,在中共陜北特委領導下相繼建立的幾支紅軍游擊隊,在安定、清澗、延川、延安等縣境內開展游擊戰爭,先后創建了安定、綏(德)清(澗)、神(木)府(谷)及佳(縣)吳(堡)等蘇區。1935年1月,陜北省蘇維埃政府成立,陜北紅軍游擊隊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7軍第84師。
在陜甘邊地區,八七會議后,劉志丹等組織和領導渭華起義等,開展武裝斗爭。1932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成立,在陜甘邊地區開展游擊戰爭。至1933年冬,由陜甘游擊隊擴編成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相繼開辟了以照金和以南梁為中心的兩塊根據地。1934年11月,陜甘邊蘇維埃政府成立。
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統一了對陜甘邊和陜北兩個根據地的領導。從1931年下半年至1935年上半年,陜甘邊和陜北的黨組織和紅軍,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積極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多次“圍剿”,紅軍主力部隊發展到約5000人,游擊隊發展到4000余人,陜甘邊和陜北兩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陜甘蘇區。
來源:新華社 作者:新華社 編輯:武漢熱線
- 下篇 / 國辦: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
- 上篇 / 三星暫停生產蓋樂世Note7手機